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教育专家认为,“技能型”高考实际上是为中职学生设计了专门的升学通道与筛选流程。北京晨报记者调查后发现,对于这一变革,中职校长“很高兴”,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将平行,走向一条“并轨”之路,职业教育不再是一条“断头路”。但是,部分高职校长却感到有压力,他们认为随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也许会导致高职院校的招生面临更大挑战。
■高考新政
高考将分“技能型”“学术型”两模式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
现行的高考模式为“学术型”高考,未来将新增“技能型”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据鲁昕介绍,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总量约在170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因此,教育部计划在现行“学术型”高考的基础上,增加“技能型”高考,以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此外,教育部还将对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鲁昕表示,“最近已经成立了联盟,这个联盟报名极其踊跃,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高职“有压力”: 高职招生将面临更大挑战
据统计,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有1200所左右,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教育部将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这也意味着将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据了解,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大学转型,是否意味着将要和高职“抢”生源?对此,北京一所高职院校的招办主任表示,对高职院校的影响主要从办学及市场两方面考虑。从办学角度考虑,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在成立之初是以“应用型本科”为前提。之所以在办学过程中,这些院校趋向学术型本科,主要是因为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成本及师资投入过高。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院校必须在设备等方面大量投入。此外,相关科任教师也需产学结合,到企业中不断学习。因此,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愿意按照“学术型本科”办学。此次转型,不如视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回归”,但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性,高职院校仍旧占据优势地位。然而,从市场角度考虑,技术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及收入水平始终偏低。因此,高考模式虽然一分为二,但对技术型人才的“偏见”仍不会改变。因此,在本科院校“转型”的情况下,考生仍会“唯学历”放弃高职院校。
另一位高职院校的招办负责人表示,部分本科院校的转型,也许会导致高职院校的招生面临更大挑战。
■专家观点
新模式为中职生
“定制”升学通道
“两种高考模式”,实际上是为中职学生设计了专门的升学通道与筛选流程。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技能型”高考可以把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解放出来,不再与高考“陪绑”。过去,即便是高职院校,也需要依照高考分数招生,有些学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甚至低到只有一二百,“这样的高考成绩在录取中几乎没有意义”。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袁振国表示,报考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以选拔为主的普通高考中并不一定能发挥优势,同时,这部分学生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又无法在高考中体现出来,职业院校难以找到适合的学生。因此,高考“一张卷”无法体现出技能与学术两种不同类型学生的各自优势。袁振国说,一些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甚至低到只有100多分、200多分,也会给人们造成考高职的分数低、学生水平差的错觉。